印度地接——印度旅行社提供印度考察、印度展会、印度签证等服务
首页 > 印度旅游攻略

 印度教徒习俗:印度人大约83%是印度教徒。印度教徒不吃牛肉,因为牛被看作是神圣的动物。一般人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。印度教寺庙不许带有牛皮制作的东西入内,要赤脚而入。他们还崇拜蛇,认为杀蛇是触犯神明的行为。印度人敬奉恒河的习俗由来已久。印度教把恒河作为“圣河”(佛教也视恒河水为“福水”),恒河两岸建有无数的寺庙和宗教圣地。印度人把到恒河中沐浴一次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和极大幸福,每年都有许多人不辞劳苦赶到恒河进行“圣浴”,并将圣水带回家乡珍藏起来,吃饭时才滴人一滴。在印度教徒的婚礼上,洒“圣水”是必不可少的仪式,他们认为,“圣水”可以洗掉青年人心灵中不纯净的东西,使他们婚后更加幸福。印度教徒死后,也要由婆罗门祭司先在尸身上洒上“圣水”,然后再行火化。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净化,顺利地升入天堂。穆斯林:遵照教规,穆斯林不吃猪肉(一般来说,所有印度人几乎都忌吃猪肉,认为吃猪肉是下贱行为)。虔诚的穆斯林还不饮酒。锡克教徒:正统的锡克教徒都头缠包巾,他们不吃牛肉,不抽烟,也不理发。耆那教徒:“耆那”是“胜利者”的意思,也是该教创始者的称号。此教不实行祭祀,而严格地主张“五戒”,即戒杀生、戒妄语、戒偷盗、戒淫欲、戒私财。苦行是耆那教徒的行为准则。印度的耆那教徒,在日常衣食方面有着许多禁忌。他们严忌杀生,甚至认为某些植物也属于“生命”,严禁杀害。为此,他们不仅戒肉食,而且戒吃萝卜之类的蔬菜,甚至戒穿丝绸与皮革类服装。一般印度人习惯于八九点钟吃晚饭,而耆那教的老人们总要在日落之前吃完晚饭,以防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做饭菜时容易把附着在粮菜上的小虫杀死。宗教与信仰在印度,约有83%的居民信奉印度教,其次为伊斯兰教(11%)、基督教(2%)、锡克教(2%)、佛教(1%)和耆那教(1%)等,也有犹太教徒,不过人数不多。印度教:亦称新婆罗门教,渊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的吠陀教。吠陀教是古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旅抆部落宗教信仰的混合物,崇拜各种神化的自然力、祖先和英雄人物等。公元前1000年左右,吠陀教演化为婆罗门教4世纪前后,开始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印度各地民间信仰,公元8世纪经过商羯改革,逐渐形成现在的印度教。印度教的主要教义仍沿袭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、因果报应、人生轮回和非暴力之说。主要经典有《吠陀》、《梵书》、<森林书>、《奥义书》、《往世书》、《摩词婆罗多》、《罗摩衍那》、《摩奴法典》等。印度教的主要圣地失衡和支流的发源地巴吉拉等、曼达基尼、阿拉克南达。瓦拉纳四(旧称贝拿勒斯)是印度教中心,大的印度教寺庙有1500座,小的不计其数。伊斯兰教:公元712年,大食国伊斯兰军队侵占印度信德,伊斯兰教亦随之传人。14世纪初,几乎整个印度都归穆斯林统治着统治,它们用刀枪和异教税等手段推行伊斯兰教,大批印度教徒及其他教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。1947年印巴分之后,大部分穆斯林集中在北方邦、西孟加拉邦、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等地。90%以上的穆斯林属于逊尼派。